琵琶虽为西域而来的乐器,但在与中原文化漫长的交融中,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在历代的正史中也不乏记载,《旧唐书》里还有像康昆仑、段善本等琵琶名手以琴“对决”的描写。文人墨客笔下更是留下诸多篇章,描写这一“文武双全”的表现力异常丰富的乐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经典诗句,令人百读不厌、回味不尽:“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今,亦有诸多学人为琵琶及其音乐立言立说,如对琵琶名曲的文化阐释和本体分析等,让国人了解了这件民族乐器的艺术面貌。也有不少的音乐家,用自己的精彩演奏将琵琶的音乐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琵琶演奏员于源春,就是这样一位将事业与琵琶“绑定”、用弦上妙音征服了无数观众、肩负起民乐传承的音乐人。
于源春自打捧起琵琶那一刻起,就与这件乐器形影不离,带着它从家乡走向了中央音乐学院,从排练厅走向了各大重要赛事和演出舞台,更是走遍了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绩和殊荣,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5岁时跟随家乡辽源的周显顺夫妇学习琵琶;199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于李光华教授;1998年升入附中,跟随樊薇副教授习琴;后又被保送研究生,于2011年顺利完成学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奏员。2000年、2002年、2004年连续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天天杯”民族乐器比赛第一名及新作品演奏奖;2002年首届文化部“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琵琶专业组银奖;2004年“龙音杯”敦煌国际琵琶演奏大赛优秀奖;2005年“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琵琶专业组银奖;2006年首届美国飞扬世界杯中国民族乐器国际赛金奖;2009年第十六届台北民族器乐大赛暨民族器乐协奏曲大赛第一名;201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银奖;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职业组冠军;2014年录制、出版了专辑《琵琶行》等等。2015年参与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的演出,并且在《楚汉》一曲中饰演项羽。今年1月,她成功地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文武双全》,得到了诸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于源春是一名经受过专业琵琶训练、弹奏过几乎所有传统和现代琵琶作品的青年音乐家,听她演奏《春蚕》《花木兰》《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昭君出塞》等曲目,感受最深的是她在武曲中对于“指力”的演绎和在文曲中对于“意境”和“情感”的塑造,用白居易笔下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来形容她的演奏,当不为过。流淌在指尖的旋律,已能体现出这位年轻音乐家对琵琶游刃有余的掌控力。
在中央民族乐团出品、姜莹编曲、王潮歌导演的民族乐剧《又见国乐》中,她与琵琶演奏家赵聪及打击乐演奏家朱剑平、于昕合作演出《楚汉》。再平常不过的中国民族乐器——琵琶、鼓、钹,被戏剧性的结构完美演绎,国人耳熟能详的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的故事不再简单地通过乐器来诉说,几位演奏家不仅扮演了人物的角色,而且还利用编剧设计的台词,讲述人物的前世与今生。两把琵琶的对峙紧张激烈、扣人心弦,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楚汉争雄的故事张力。而她从音乐中、从角色扮演中,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段音乐、一场戏剧,更是有灵魂的历史再现,每一次“穿越”和“回归”,都一步步走近历史,再把经典的精神内核予以呈现;在历史语境的转换中、在角色的融入与跳出中,她在与项羽隔空对话,与自己心灵沟通。作为演奏员,“倔强”、“坚持”、“没有什么不可能”是她的性格标签,因此,虽然这次演出有着与往日差别巨大的舞台呈现,但是她依旧通过与导演的沟通和台下的勤奋练习,以极强的视听表现,很好地塑造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这一悲剧式人物的英雄形象。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源自西方的电影、话剧、舞剧及当代艺术等形式,充斥了我们固有的传统视觉艺术体验、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黏合度。观众的选择多起来的同时,也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压力和紧迫感。这样的语境下,一味墨守成规,就会被日益变化着的大众审美需求“抛下”,艺术家们需要创新、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角度。于源春也这样说到:“处在多元文化中,民乐人不能故步自封,要保持一颗包容的心、学习的心以及切实的行动,唯此,才能站立在时代的潮头,引领民乐艺术之先风,将中国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活跃在舞台上、聚光灯下的于源春,并未将她对琵琶的探索止于指尖,而是上升于心、于观念的高度,进而付诸于体现着深刻思想性的艺术实践。
因此,四十余场《又见国乐》演出之后,是她对这种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的思考,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新径的思考。由此,才有了她在《文武双全》音乐会中那个全新节目的呈现——琵琶与京剧《关帝云长》,该作品由旅美青年作曲家王阿毛作曲、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武花脸刘大可助演。舞台上的她静静地弹奏着看似没有太大起伏的旋律,京剧演员则通过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和扮相、行头的更换,诉说着自己从演员到关云长这一角色的转变,琵琶的音乐似是该“剧”的一条叙事底脉,随着故事的推进发展。但是,就这在一静一动、一文一武的反差与调和中,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与戏剧之间那巨大的张力,以及对观众心理体验上的冲击。作为音乐会的主打曲,这正是于源春对艺术创新的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视野总是随着其阅读和阅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扩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路上”获得的体验会比书籍来得更直接、更透彻。于源春诸多艺术探索的付诸实施、诸多成绩的获得,除了与她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练琴中甘于吃苦的精神分不开,与她对话剧、戏曲、电影等艺术门类的热爱与浸染分不开之外,更来自于她一次次走出国门,在柏林爱乐音乐厅、肯尼迪中心、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知名音乐厅中用琴声征服在场国外观众的同时而获得的不同于中华文明的世界多元文化的洗礼。
从乐器表演到历史人物的刻画,从音乐技术的追求到艺术表达的探索,都让我们看到于源春作为一位年轻的民乐人在琵琶艺术之路上特有的执念和努力,以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艺术个性、艺术思考、艺术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位后辈民乐人在琵琶的指引下表现出的艺术自觉。这种自觉,也会使她在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旅途”上走得更远。
评论0